山有雪,莲香叠,
抬头望见苍茫月。
丝弦曲尽心弦接,
长天落我无双阕。
为进一步推动学校师生对传统文化的学习,了解中华民族的璀璨历史,从而丰富“四史”教育的内涵,继上期“敦煌国乐进校园·非遗扬琴有传习”活动后,我校又特邀上海民族乐器一厂的非遗制作传承人龚耀宗团队来校开展“神奇的中国乐器”活动,在熟悉中国民族乐器,丰富音乐知识的同时,进行一次非遗制作的探索之旅。
中国民乐不仅仅是音乐艺术,更是一扇窗,让我们能一窥中华民族的悠久历史和璀璨文化。自古以来,诗词和中国民族乐器都是风风韵韵、琴瑟和鸣,相得益彰的。“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李商隐透过瑟的婉转连绵来追忆自己的青春年华;“谁家玉笛暗飞声,散入春风满落城。”诗仙太白通过余音袅袅的笛声寄托自己浓浓的思乡之情;白居易笔下的“大弦嘈嘈如急雨,小弦切切如私语。”更是千百年如一日地向人们诉说着琵琶的魅力……
中国古代文人总喜欢用音乐来一抒情怀,那么,中国有哪些著名的传统乐器呢?本次活动就带学生们走进中国民族乐器的非遗文化,感受民乐的魅力。
到底是怎样的乐器才能够发出如此充满画面感和感人至深的音乐呢?音乐人又是如何弹拨和吹奏它们的呢?活动伊始,一系列的疑问和惊叹从学生们的口中传来。
原来,老师们是在展示取材于动物、树木而制成的中国民族乐器,这可真是一项伟大的发明!看起来毫不相关的动植物组合在一起,就能发出如此动听的音乐,就比如二胡,它是由蛇皮、蚕丝、马尾巴、还有牛骨等制成。在演示中,学生们还通过喉咙的震动,理解了乐器发声的原理。
接下来就是互动环节了。一阵优美的旋律传来,学生们激动的喊着“二胡、二胡”原来是在进行听音频猜乐器的游戏,答题的小朋友得到了迷你音乐书签,更加兴趣盎然,频频举手。
敦煌艺术学校副校长宋蕾老师提的问题引起了学生们的思考: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认识到保护动植物的重要性,一些制作乐器的原材料越发紧缺,甚至被禁用,那是不是可以用新的材料来代替呢?学生们的回答生动有趣,有的说:“大乐器的材料可以用金属、砖头等做。”有的说:“可以用塑料的做,因为材质坚硬,又轻,还有各种各样漂亮的颜色”……引得满堂彩的“奇奇怪怪”的建议,让现场气氛好不热烈。
随后,二胡琴筒蒙皮制作展示和“动手PK”中,来自上海民族乐器一厂二胡质量总监、非遗二胡制作上海市代表性传承人龚耀宗和新生代二胡制作师沈敏杰老师共同为孩子们展示了二胡制作关键步骤——蒙皮,以及“蒙皮”所用到的材料、工具和“制作小窍门”。学生们一个个瞬间变为好奇宝宝,发出阵阵惊叹,在二胡制作之中感受着非遗技艺的奥妙。沈敏杰师傅演示制作二胡,龚师傅则细心讲解着,几位同学受邀参加了制作二胡筒的比赛,真是获益匪浅。
中国乐器文化和音乐文化是中华文明中的璀璨明珠,让学生们了解中国乐器,有利于弘扬中国传统文化,更有利于提高大家对于民族乐器的传承和弘扬意识。这样有趣的授课方式真正激发了小小复旦人对于民族乐器的兴趣,在他们心中种下了学习民乐的种子,心中更是深深地烙下了中华璀璨文化的印记。
绵绵用力,久久为功。传承和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夯实文化自信根基,让中华文化影响力进一步提升,推动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课本、进课堂、进校园,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种子埋入每个孩子心田,培养富有文化自信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我们责无旁贷,我们笃行不怠!
撰稿:程洁
摄影:沈思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