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为促进非遗文化的传承和保护,弘扬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激发学生对于中国传统戏曲艺术的兴趣,进一步推进学校美育工作,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小学生,我校持续开展“博学大讲堂·非物质文化遗产进校园”活动。
继上期京剧艺术讲座赢得满堂彩后,我校再次邀请了上海京剧院的老师,将京剧折子戏的经典选段带进了课堂,让小小复旦人近距离感受国粹京剧艺术文化的无穷魅力。

为增加演出的现场感,更好地展现京剧的艺术美,上海京剧院的演出团队特意搭建了专业的舞台,配备了专业的乐队,尽可能完整地呈现出京剧舞台的艺术氛围。

下午二时许,随着一曲刚劲、优美的曲牌《夜深沉》,演出的帷幕缓缓拉开。一曲奏罢,主持人向大家隆重介绍了演出乐队以及乐队的传统乐器,如:京胡、京二胡、大阮、中阮、月琴、三弦被称为“文场”;鼓、大锣、小锣、铙钹等打击乐被称为“武场”。这些初次了解的京剧乐器知识,让师生们个个都瞪大了好奇的眼睛,啧啧称赞。

同样令人惊奇的还有京剧脸谱,生旦净丑各不同,俊丑不一有特征,五彩斑斓显个性。今天,主持人特邀六位学生现场体验京剧脸谱妆面。

当学生们看到平时熟悉的好朋友竟然变成了京剧里的人物,不禁大声惊呼“哇,太赞了!好美啊!”这六位同学在台前一字排开,主持人则向观众一一介绍这些妆面的特点、代表的角色以及不同的行当,学生们个个都听得专注入神。

热场之后,正戏开演了。今天的演出共有三个折子戏片段,分别是:《天女散花》、《拾玉镯》、《挡马》,也分别代表三个不同风格的剧目。

首先出场的是《天女散花》选段。青衣演员仿佛将两条长绸注入了生命,伴随着轻盈的舞姿翩翩起舞,而那韵味十足的唱腔更衬得舞台美轮美奂,学生们连连惊呼“是仙女姐姐啊!太美了!太棒了!”

表演结束后,主持人又邀请演员返台,详细讲解并展示了长绸的舞蹈技巧,让意犹未尽的学生们又一次大饱眼福。

之后是《拾玉镯》选段。该段表演唱词很少,主要靠演员的无实物身段表演来塑造人物形象。看着台上演员们的动作,学生们就把故事情节给猜了个八九不离十,不少人还在座位上,就不自觉的模仿起了演员们的有趣动作。

主持人也没有让大家失望,邀请了几位学生上台学习京剧的无实物身段表演,小小复旦人一个个学得有模有样,令人忍俊不禁。

最后一段折子戏是武戏风格的,出自于杨家将的《挡马》片段。舞台上,饰演杨八姐的演员头戴长翎羽、身穿花箭衣、手执宝剑,那英姿飒爽的扮相一上台就引起了学生们的阵阵惊呼。表演中,两位演员在舞台上跳跃腾挪,展示着高难度的武戏动作,学生们则是看得投入忘我,精彩之处连连喝彩鼓掌。

表演结束后,主持人也邀请了两位武戏演员返回台上,和学生们进行了交流和展示。都说“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通过主持人的介绍,学生们也了解到作为一名京剧演员的艰辛,了解到成功和光彩的背后,需要付出的是巨大的努力,正可谓:没有什么人可以随随便便成功!不经历风雨怎么能见彩虹!

最后,主持人邀请黄校长上台,为大家唱上一段京剧《萧何月下追韩信》。在那字正腔圆的京剧演唱中,大家再次见识了黄校长多才多艺的风采,人群中不时爆发出阵阵热烈的掌声。

时间过得很快,一小时的京剧演出转眼就到尾声,面对着台上谢幕的演员和老师们,小小复旦人纷纷报以最最热烈的掌声:“你们太棒了!”“我好喜欢京剧啊!”……
博学大讲堂·非遗物质文化进校园活动的举办对于小小复旦人来说,不仅是一次人文艺术的启蒙与熏陶,更是一次对中华文化的鉴赏与传承。今天,学生在学校的课堂里欣赏京剧、了解京剧、感受京剧,从一名欣赏者转变为京剧艺术的参与者和传承者;明天,小小复旦人就能肩负起弘扬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使命,做一名讲好中国故事、传播中国声音的优秀少年!
撰稿:张湉
摄影:沈思思 吴浩东
编辑:何佳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