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科学探秘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肖淇菱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4年12月27日星期五,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同学们在三个研究员的带领下,开展了一堂有关脑科学的课程。
随着上课铃声的响起,活动正式开始。一位同学信心满满地拿着自己制作的大脑模型,走上讲台向大家介绍。在自己的介绍和研究员的指导下,这位同学发现了模型上的一些位置错误,并在调整后展示了更准确的模型,帮助同学们直观地理解大脑的构造。
介绍结束后,研究员开始展示一些优秀的笔记。大家的笔记风格各异——有的同学通过表格分区整理知识点,清晰明了;有的同学运用了多种颜色,每种颜色代表不同的知识类别;还有的同学设计了主题鲜明的笔记,并加入了图画,增加了趣味性。经过半小时的分享,整个环节在同学们的惊叹声和欢笑声中圆满结束。
接下来,一个关于脑科学的神秘视频吸引了同学们的注意。视频生动地讲解了大脑的分区、各个分区的作用、如何切片大脑、神经元是什么以及神经元如何工作。在视频播放过程中,研究员不时地进行补充说明,确保同学们能够理解其中的每个知识点。大家全神贯注地盯着屏幕,脑科学的奥秘在他们眼前一一展开。
视频结束后,研究员们给了同学们十分钟的时间提问。此时,整个教室静悄悄的,同学们纷纷思考自己想要提问的问题,毕竟这样的机会十分宝贵。看到同学们热情的思考和踊跃的提问,研究员们也露出了满意的微笑。很快,这个环节也在大家的不舍中结束了。
这次的活动迎来了尾声,但同学们学习的脚步却不会停歇。大脑仍有许多奥秘等待揭开,同学们也不会停下探索的脚步。相信他们定能继续努力,为光明的未来奠定坚实的基础!
点亮脑科学之光,助力新一代成长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3)班 张嘉钰、吴泽铭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4年12月27日的下午3点半,我校开展了本学期第三次科学社团讲座,本次讲座的主讲人是李薇教授,傅颖慧教授和曹红教授。主题为对往期科学讲座和微课进行总结和讲评,以下是具体内容:
一、小鼠脑切片永久装片
通过视频介绍,同学们按步骤开始了制作:
净片-揭下脑切片(切片已准备好)-(省略染色步骤)将脑切片置于载玻片上-滴入一滴粘合剂—盖上盖玻片-制作完成,进行观察。
二、肢体触觉——隐秘的神经元
在本课程中,教授通过对小鼠进行痛觉和触觉实验,展示了小鼠大脑对各种感觉刺激的反应与行为。讲解了神经元这一身体中的“小哨兵”,并深入介绍了神经元细胞的工作原理、外形特征、代谢过程以及“生老病死”。同学们了解了大脑如何进行触觉感知,以及如何通过神经系统进行自我保护。
三、同学们的感悟与心得
人脑科学是一门跨学科领域,融合了神经科学、心理学、生物学和计算机科学等多方面的知识。大脑由上千亿个神经元和数万亿个突触组成,是自然界最复杂的系统之一。通过现代脑成像技术,如功能性磁共振成像(FMRI),研究人员能够观察大脑在执行各种认知任务时的活动模式,揭示出大脑不同区域的功能分布和信息传递方式。这不仅增进了我们对大脑工作机制的理解,也为治疗脑部疾病提供了重要线索。在学习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神经可塑性的重要性。大脑不是一成不变的,它具有惊人的适应和调整能力,通过学习和经验不断改变自身结构和功能。这一发现为神经系统损伤的康复带来了新的希望,也启示我们通过不断学习和挑战自我,可以持续提升大脑的认知功能。
人脑科学依然面临诸多挑战。大脑的结构与功能极其复杂,现有的技术尚无法完全解开其所有奥秘。但随着技术的不断进步和多学科的共同努力,我们有望在未来揭示更多大脑的神秘面纱,推动神经科学、心理学、人工智能等领域的发展,并为人类健康与幸福作出更大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