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基因奥秘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方奕劼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3月7日,我校的脑科学社团开启了一节由研究员江老师组织的有关基因与成类疾病为主题的研究课程。
课程刚开始老师为我们介绍了基因研究和脑疾病研究的发展历史,讲述的内容主要有详实案例和直观数据,指出了脑疾病的发生原因可能是由某些基因变异而导致的。在这里江老师主要例举了孤独症又称自闭症,这种患者的眼中的视角与我们正常人完全不同——可能一个水坑在他们眼里就是无法跨过的无尽深渊。
到了实验环节,同学们跟着老师的步骤开始做实验,本次实验的目地是为了提取DNA,同学们分成两人一组,认真观看实验的注意事项,进行一些有关实验的准备。实验开始,同学们先加入十滴碱裂解液裂解细胞,然后吹打至透明粘稠状,再加入十滴中和液,混合后可看到白色絮状物这就是DNA!
本次实验和课程不仅开启了同学们对脑科学的初步认知,更激发了大家对这一领域的浓厚兴趣,为推动脑科学研究的发展贡献了积极的力量!
植物分子研究社团——植物的”秘密厨房”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肖淇菱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3月7日,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的叶瑞强教授在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内为同学们展开了一堂有关植物的科学课堂,从“植物吃什么”“植物的碳氮代谢是怎么样”“植物的碳氮代谢为什么重要”和“科学家怎么样研究改造植物的碳氮代谢”四个角度来解开植物吸收养分的谜题。
叶导师给同学们讲解了许多有关这些角度的科学发现,比如:有关“植物吃什么”,亚里士多德认为根是植物的嘴;有关“科学家怎样研究改造植物的碳氮代谢”,费里茨·哈伯为了解决粮食问题研究了化肥让植物长得更高等等。所有的科学发现都让人类对植物与世界的认知更加透彻、让对植物的开发更加快速,无一不是重要的发现。其中,最令同学们感兴趣的,便是费里茨·哈伯对化肥的发明。
费里茨·哈伯,在二十世纪发明了化肥,其主要成分为氮素营养,是植物迅速长大成熟,果实也更好。这在当时是科学领域中最辉煌的成就之一,解决了中国乃至全球其他一些国家的粮食自给问题,还解救了数亿缺少粮食的贫困人口,有很大的贡献。
此外,叶导师还讲了生物固氮的耕种方法。化学固氮有很多不足,而用将不同豆类种在周围的方法,可以把氮气转化成氮素营养供其他植物吸收。而随着发育过程研究的深入,人们还可以开始设计和改造作物,编辑作物基因了。
到此,本堂课就圆满结束了。同学们在课上积极举手发言,与叶导师的互动十分频繁,对植物的奥秘也很感兴趣,非常支持学校将这类活动延续下去。
在这堂课中,所有同学都收获颇丰。叶导师带领着同学们逐一解决了那四个问题,经过采访,我们了解到同学们还学到了科学的严谨和每个对事物的解决方法都有利有弊的道理。
最后,希望同学们能在未来成为同那些为科学献出生命的科学家们一样的人,继续将科研精神延续下去!
探索基因与脑疾病奥秘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李一诺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3月7日星期五,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脑科学社团举办了一场以“基因与脑疾病”为主题的课程。
活动刚开始,江老师以有趣的方式,为我们介绍了基因与脑疾病之间的紧密联系。通过详实案例与直观数据,他指出某些基因突变是引发脑部疾病的关键因素,如孤独症(自闭症)等,让同学们深刻认识到研究基因对攻克脑疾病的重要性。
实验环节将活动推向高潮。江老师带领同学们开展从细胞核中提取DNA的实验。同学们分组围在桌前,认真观看老师的讲解视频、实验步骤与注意事项,目光中满是好奇与期待。实验正式开始,同学们小心地将加入10滴碱裂解液裂解细胞核,吹打到细胞核破碎,溶液变成透明粘稠状,在溶液中再加10滴中和液,混合均匀,最后加入40滴异丙醇,混匀,便可以看到白色絮状物——DNA了,当看到那细长透明、宛如丝线的DNA出现在眼前,同学们忍不住发出阵阵惊叹。
此次活动不仅拓宽了同学们的学术视野,也增强他们对脑科学领域的兴趣。未来将继续开展更多丰富多彩的学术活动,搭建学习交流平台,让同学们探索脑科学奥秘,为推动脑科学发展贡献力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