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夕佳节,传统新光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方奕劼 指导教师:许景然
随着七夕佳节的到来,全国各地洋溢着浪漫与文化交融的热烈氛围,这个承载千年浪漫的传统节日,正以崭新姿态走进现代生活,其蕴含的深厚文化内涵和多元价值备受关注。
七夕节起源于上古时期的星宿崇拜,最初是“七姐诞”,因祭祀活动在农历七月初七举行而得名。穿针乞巧、拜织女、吃巧果等习俗寄托了古人对美好生活的祈愿。随着牛郎织女爱情传说的融入,七夕逐渐成为象征爱情的节日。但无论形式如何演变,它始终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符号。
在新时代,七夕节在文化传承中展现出强大活力。各地纷纷举办七夕主题活动,其中,郧西作为“中国天河七夕文化之乡”,今年承办了全国“我们的节日·七夕”主题文化活动。祭星、穿针乞巧、天河放灯等传统习俗与文化产业园、情歌大赛等创新形式相结合,实现了七夕文化的“活态传承”。这些活动不仅唤起人们对民族文化的认同与自豪,更进一步增强了文化自信。
在快节奏的现代社会,七夕为人们提供了回归情感本真的契机。情侣借节日表达爱意、巩固感情;家人团聚共享天伦;邻里交流增进和谐。节日所蕴含的忠诚、关爱与责任,不仅有助于树立正确的婚恋观与家庭观,更为社会和谐注入温润力量。与此同时,七夕节也在“浪漫经济”“甜蜜经济”的助推下获得更广泛的传播。但面对商业化浪潮,如何避免文化内涵被过度消费,成为亟需思考的问题。专家指出,应在坚守文化根基的基础上不断创新,实现传统与现代、文化与经济的良性互动。
七夕,这颗横跨古今的文化明珠,正以独特魅力照亮人们的精神世界,续写属于中华民族的浪漫篇章。
雨中申城——伞花绽放下的百态生活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沈叶宸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8月25日星期一,一场大雨悄然降临在暑期将逝的上海。人们并未停下忙碌,在乌云下展现着与往常不一样的景色。
清晨,街道上的梧桐树被雨水洗得发亮,水滴沿着叶片滑落,在人行道上展开朵朵水花。黄浦江畔的高楼在雨雾中若隐若现,整座城市笼罩在一片朦胧之中。七点半的地铁站出口,撑伞的行人步履匆匆。中学生小李将书包抱在胸前,小心地避开积水。尽管打着伞,他的衬衫肩头却早已被雨水浸深。身旁,一位身穿职业服的女士举着透明雨伞,不时查看手机时间,眉头微蹙。街角的早餐摊前,摊主忙得不可开交。他一边翻动着煎锅里的饼,一边用毛巾擦拭着额头的汗水。雨棚滴着水,发出滴答的响声,顾客们挤在雨棚下,安静地等待早餐制作完成。
午后的南京路步行街上,行人明显减少,商场却格外热闹。躲雨的人们或在店内闲逛,或坐在咖啡馆窗边望着雨景出神。两名穿着西装的男士拿着电脑打字,几个小时都没抬过头。橙色的身影在雨中格外醒目。清洁工阿姨穿着雨衣,正仔细清理排水口堆积的落叶。雨水打在她的雨帽上噼啪作响,她的动作却依然稳健从容。傍晚时分,雨势渐小。下班的人群涌出办公楼,各色雨伞在街道上汇成流动的彩虹。一位年轻的母亲一手撑伞,一手牵着孩子。孩子调皮地踩进水坑,溅起的水花引来母亲温柔地责备。
华灯初上,湿漉漉的街道倒映着霓虹灯光。雨中的上海,每个人都在用各自的方式应对天气的变化,忙碌而有序,匆忙而从容。这座城市在雨水的洗礼下,展现出别样的生机与韧性。
大疆ROMO系列扫地机器人亮相:革新之作还是“迟到”的入局者?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杨凯文 指导教师:许景然
前不久,大疆正式推出了ROMO系列扫地机器人,其中ROMO P因其独特的外观设计格外引人关注。一时间,关于“大疆是否抄袭其他品牌”的讨论也随之而来。毕竟,相较于市面上的其他品牌,大疆确实晚了两年才进入扫地机器人赛道。
从配置上看,ROMO系列的亮点之一是其自研的双比目鱼眼摄像头,这套视觉感知系统曾广泛应用于大疆旗舰无人机的避障功能,如今被移植到家庭清洁场景中,赋予扫地机器人更强的环境感知能力。在用户最关心的清洁环节,大疆针对传统滚刷易被毛发缠绕的问题进行了改良,推出可选配的软胶滚刷,显著降低了宠物毛发或长发导致卡滞的风险。再从它的技术来看,大疆的算法以及感知系统都是自主研发,不存在“抄袭”一说。而且,大疆的实力大家都有目共睹,相对而言,大疆的产品无论是摄像设备还是无人飞机,都体现了大疆超高的科技水准。因此,类似于“抄袭”、“骗钱”这类说法是没有根据、没有逻辑、经不起推敲的。
整体而言,大疆ROMO系列扫地机器人凭借先进的视觉系统、优化的清洁设计以及自主研发的核心算法,在性能上展现出强大竞争力。与其说大疆是抄袭者,不如说它是将多年技术积累转化为家用智能设备的一次探索与突破。
漫步总统府:一砖一瓦间的百年风云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2)班 赵安雅 指导教师:许景然
7月23日,来南京旅游的第二天。我走进了长江路 292 号 —— 南京总统府。这座矗立在城市核心的建筑群,像一本摊开的史书,门楼上 “总统府” 三个鎏金大字虽历经风雨,却依然能让人瞬间触摸到那段波澜壮阔的岁月。
穿过镌刻着西式花纹的大门,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开阔的庭院。青石板路被雨水冲刷得发亮,两侧的雪松挺拔如卫士,树影婆娑间,隐约能看见不远处的清代两江总督署旧址。灰瓦白墙的中式建筑带着江南的温婉,飞檐上的瑞兽雕塑却又透着威严,让人想起这里曾是清代掌管江南军政的核心之地。讲解员说,康熙、乾隆下江南时,曾多次在此驻跸,如今庭院里的几株古柏,还是当年总督亲手栽种的,百年过去,依旧枝繁叶茂。
沿着石板路往前走,风格骤然切换。一座红砖白柱的西式小楼出现在眼前,这便是民国时期的 “子超楼”—— 总统府的核心办公区。楼前的旗杆依旧矗立,只是不见了当年的旗帜,阳光透过欧式花窗,在木质楼梯上投下斑驳的光影。走进二楼的总统办公室,一张深棕色的大办公桌摆在窗边,桌上的台历永远停留在 1949 年 4 月 23 日,旁边的电话机、台灯,甚至墙上的地图,都保持着当年的模样。站在窗前眺望,庭院里的人群来来往往,恍惚间仿佛能听见历史的回响:这里曾见证过无数次重要会议,也经历过政权更迭的关键时刻,如今却成了普通人触摸历史的窗口。
从子超楼出来,拐进西侧的小巷,便是 “临时展厅”。这次展出的主题是 “民国生活记忆”,玻璃柜里陈列着当年的报纸、杂志、月份牌,还有民国学生的课本、女士的旗袍纽扣。最让我驻足的是一组老照片:照片里的人们穿着长衫、西装,在总统府的草坪上举办茶会,孩子们在庭院里追逐嬉戏,烟火气十足。原来,这座威严的建筑群里,也曾有过这样鲜活的日常,历史从不只是冰冷的事件,更是无数人的生活片段。
再往后走,便是总统府的后花园。这里与前面的严肃氛围截然不同,假山流水、亭台楼阁,充满了江南园林的雅致。池塘里的锦鲤悠闲地游着,岸边的垂柳随风摇曳,一座石拱桥横跨池塘,桥上刻着 “不系舟” 三个字。讲解员说,这座假山是清代两江总督所建,民国时期,宋庆龄女士常在这里散步。坐在亭子里休息时,耳边传来游客的轻声交谈,偶尔有风吹过,带来淡淡的花香,那一刻,所有的历史厚重感都化作了平静,仿佛百年的风云都被这园林的温柔所包容。
离开总统府时,已是傍晚。夕阳将门楼的影子拉得很长,门口的石狮子在暮色中显得格外沉静。回头望去,这座融合了中式园林、清代官署、西式办公楼的建筑群,在夕阳下散发着独特的魅力。它不只是一座建筑,更是一部浓缩的中国近代史:从清代的两江总督署,到太平天国的天王府,再到民国的总统府,每一块砖、每一片瓦,都记录着时代的变迁。
走出大门,长江路的车水马龙扑面而来,现代都市的喧嚣与总统府的宁静形成鲜明对比。我忽然明白,为什么人们总爱来这里:不是为了追寻某一段特定的历史,而是为了在一砖一瓦间,感受时光的流逝,读懂一座城市的记忆。南京总统府,就像一位沉默的老者,静静地站在那里,等待着每一个愿意倾听的人,翻开它背后的故事。
新西兰牧场:天然与智能的“牛奶密码”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3)班 吴泽铭 指导教师:许景然
暑假里,我踏上了新西兰的土地。走在大街小巷,无论是大型超市,还是街角小店,牛奶总是稳稳占据食品区最醒目的位置。作为全球高品质乳制品的摇篮,新西兰牛奶不仅深受当地人喜爱,更凭借醇厚的口感赢得了世界各地消费者的青睐。深入牧场参观后,我才真正体会到,新西兰牛奶的独特之处,正是蕴含在“天然”和“智能”这两大配方之中。
从自然环境来看,新西兰拥有广袤无垠的天然牧场,这里远离工业污染,空气清新,水质纯净,土地肥沃,雨水充足,牧草丰美,简直是奶牛的天堂。奶牛们每日悠闲地在草原上踱步、进食,享受着自由自在的“惬意牛生”。在这样的环境下产出的牛奶,风味自然更加纯正。
天然养育则是好奶的“根基”。这里的奶牛从不用抗生素,农场主有个“绿色秘诀”——在牧场边缘开辟菜地,定期让奶牛去菜地“加餐”。菜叶子富含维生素和矿物质,能增强免疫力,就像给奶牛吃“天然保健品”。
智能管理是牧场的“隐形管家”。每头牛的耳后都戴着芯片,像随身的“数字日记本”,记录着它们的年龄、健康状况、每日产奶量以及进食时间。农场主打开电脑,就能知道哪头牛该补充营养,哪头牛需要休息,管理起来一目了然。“头牛”的芯片更是“智能指挥器”。每天清晨,农场主通过手机发送信号,芯片轻轻震动,头牛接受到指令后立刻用低沉的哞叫和甩尾动作“翻译”这个信号,同伴们听到“号召”,便乖乖排着队走向挤奶棚。这种“人类——头牛——牛群”的传递链,让分散在广阔牧场的奶牛总能准时行动,既省时又高效。智能洒水架则是牧场的“精准园丁”。这些巨大的银色设备底部带有轮子,能在牧场上有序移动,并且根据土壤湿度传感器和天气数据,自动调节洒水量。干旱时多浇,雨天前就停工。既不浪费水资源,又能让牧草始终保持最佳状态。
当天然的养育方式遇上智能的管理技术,新西兰牧场的牛奶便有了独特的品质:浓郁的奶香里,既有阳光和青草的味道,也藏着科技的温度。这里的牛奶正是大自然和智慧共同的杰作,怎能不受全世界人民的喜爱呢?
徜徉书海,寻觅清凉—徐家汇书院探访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3)班 张嘉钰 指导教师:许景然
时值盛夏,申城持续高温。徐家汇图书馆作为本市重要的公共文化场所,成为众多市民避暑纳凉、阅读学习的首选之地。近日,我实地探访了这座现代化图书馆,想对上海徐汇的一座著名地标进行进一步的了解。
步入馆内,凉爽适宜的温度让人顿感舒爽。我发现,尽管人流如织,但整个空间却保持着令人惊叹的宁静,这种集体自觉营造出的静谧氛围,让我不禁放轻脚步,压低声音,自然而然地融入这份肃穆之中。 主要阅览区域采用开放式设计,宽敞明亮。我注意到一个令人动容的场景:一位白发老者戴着老花镜,小心翼翼地翻阅着泛黄的报纸合订本,充满了老年学者的稳重;不远处,几个年轻人正在轻声讨论着课题,笔记本电脑屏幕上显示着的讨论材料,释放着年轻的活力。这种跨越年龄的求知画面,让我真切感受到知识的力量。 我注意到,许多长者也在工作人员的耐心指导下,学习使用电子阅读设备。这不禁让我思考:真正的文化惠民,不仅在于提供先进的设施,更在于让每个求知者都能平等地享受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
时近傍晚,落日余晖透过玻璃幕墙,为阅览区铺上一层赤诚的光晕。我注意到,虽然已到晚餐时间,但许多读者仍沉醉在书海中不愿离去。此情此景,让我想起博尔赫斯的名言:"天堂应该是图书馆的模样。"在这个喧嚣都市的一隅,徐家汇图书馆确实为市民营造了一个现实中的"精神天堂"。
通过本次探访,我深切体会到,现代图书馆早已超越简单的借阅功能,正在成为城市的文化客厅和精神地标。它已不仅是知识的储藏所,更是一个让心灵沉静、让思想升华的场所。
抗日黑铁 悠悠我心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3)班 张梦杨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8月,我随家人来到山东淄博的著名景点——黑铁山。这里不仅以奇峻的山势和苍劲的岩石而闻名,更因其浓厚的红色记忆而成为一处重要的爱国主义教育基地。
从山脚仰望,黑铁山的轮廓宛如铁壁,裸露的岩石泛着灰黑色的光泽,名副其实。沿着石阶拾级而上,陡峭的山坡让人举步维艰。父亲一边攀登一边感慨:“当年八路军就是在这片山岭上打游击,比我们爬山艰难得多。”此刻的体会,让人更能理解革命先烈们的坚毅。
在半山腰的黑铁山抗日武装起义纪念馆,历史的印记扑面而来。展柜里,锈迹斑斑的炮弹与军用水壶静静陈列;墙上,战士们穿着单薄衣衫却目光坚定。讲解员介绍说,1937年,这里成为抗日武装起义的重要发源地,几百名勇士举起抗战的旗帜。我轻轻触摸展台上的旧军号,仿佛听到当年急促的号角声再次响彻山谷。继续登攀,山顶的烽火台映入眼帘。极目远眺,蜿蜒的山路宛如银链盘绕在山间,村庄与田野尽收眼底。岩石上“还我河山”四个大字格外醒目,笔锋遒劲,昭示着当年铁血抗战的豪情。下山时,山脚的纪念碑上镌刻的“青山埋忠骨,史册载英名”让人久久凝望。
这一次黑铁山之行,不仅是一次登山体验,更是一次精神洗礼。车窗外的群山渐渐远去,但那些红色的印记和革命的故事,已深深镌刻在心中。
上海天文博物馆探秘:把宇宙装进眼睛里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班 那霆阳 指导教师:许景然
8月28日下午,我攥着小记者证,和团里的伙伴们一起走进了上海天文博物馆。刚进门,大厅中央的巨大地球仪就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蓝色的“海洋”上印着银色经纬线,轻轻一碰,还会缓慢转动,仿佛把地球都搬到了我们面前。
“大家看这里!”讲解员姐姐的声音传来,我们立刻围到“月球展区”。玻璃里的月球模型上,黑色的环形山像撒了一把芝麻,“这些环形山是小行星撞击形成的,最大的直径有295公里呢!”我赶紧掏出采访本,飞快记下这个数字。最有趣的是互动屏,点击“月相变化”,屏幕上就会依次出现新月、上弦月、满月,原来我们看到的月亮“变脸”,是因为它绕地球转动时被太阳照亮的部分不同。
最让人激动的是天象厅。灯光熄灭后,头顶的穹顶突然亮起,无数星星瞬间“跳”了出来。我仿佛坐在宇宙飞船里,银河像一条银色的丝带飘在眼前,偶尔还有“流星”划过,引得同学们小声惊呼。“现在我们看到的是冬季星空,猎户座的三颗亮星特别明显。”随着讲解员姐姐的介绍,我很快找到了那“三星连线”,原来课本里说的星座,真的能在星空中找到!
离开前,我们还采访了博物馆的工作人员。“怎样才能成为天文学家呢?”我举手提问。叔叔笑着说:“首先要保持好奇心,多观察夜空,现在用手机APP也能认星座哦!”这句话让我心里种下了一颗小小的种子。
走出博物馆时,天已经黑了。我抬头看向天空,好像第一次发现,原来星星离我们这么近。这次采访不仅让我学到了天文知识,更让我爱上了这片璀璨的星空。
探索记忆的奥秘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班 宋子煦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8月26日晚7点半,上海市神经科学学会女科学家工作委员会“我们说Women Talk”系列科普活动第四十二期在线上开讲。本次讲座由王菲菲老师主讲,主题聚焦“记忆的形成与障碍”。
王菲菲老师首先讲解了记忆的基本形成过程。大脑在接收信息后会生成短期记忆,只有通过不断的巩固与反复提取,才能转化为长期记忆。如果不再提取,记忆则会逐渐消退。王老师还引用了孔子的经典论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说明学习的本质就是不断复习和强化记忆。与此同时,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也被介绍为研究记忆规律的重要成果,提示人们通过科学的间隔复习来提升学习效率。
在生活中,记忆障碍常常影响人们的日常体验。王老师列举了几类典型案例:失忆症会让人无法回忆过去的经历,严重时甚至完全丧失过往记忆;相反的极端现象是超忆症,患者拥有“高度发达的自传记忆”,几乎不会遗忘,但因无法屏蔽无用信息,持续的回忆常常让他们倍感痛苦。这些极端案例再次凸显了记忆的复杂性和重要性,也提醒我们记忆研究对医学和社会生活的价值。
讲座的另一重点是成瘾问题。王老师指出,成瘾实质上是一种病理性的记忆。个体在外界奖赏或厌恶刺激下形成记忆痕迹,经过反复巩固,这种记忆会固化为成瘾行为。与普通记忆不同,成瘾记忆具有“长期存储、易提取、难消退”的特点,因此对个体危害巨大,也成为神经科学研究的重要课题。从果蝇、斑马鱼到小鼠,科学家们借助多种模式生物不断探索记忆的神经机制。此次讲座不仅普及了记忆的形成与障碍知识,也为日常学习提供了实用的方法论——通过科学的巩固和反复提取,让知识更牢固地存储于大脑中。
这场科普活动为公众打开了一扇了解大脑与记忆奥秘的窗口,也让更多人认识到记忆在学习与生活中的独特价值。
湘江红影日与夜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班 李一诺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 年 8 月 12 日,我前往长沙橘子洲。橘子洲头不仅是湘江中的知名地标,更承载着青年毛泽东的革命足迹,成为传承红色记忆的重要场所。
当天上午,我从景区大门进入,为节省时间、多探访红色景致,跟着游客排队乘坐小火车。因出发较早,仅等候 10 分钟便顺利上车。小火车缓慢行驶,沿途既能欣赏园区风光,也能看到不少同往红色景点的游客。
约15分钟后,小火车在青年毛泽东艺术雕塑站点停下。下车后,顺着指引向广场走去,远远便望见那座象征红色精神的雕塑矗立其间。走近细看,十几米高的深褐色雕塑上,青年毛泽东头戴便帽、身着长衫,身姿挺拔如松,目光坚定望向湘江。雕塑方形底座以浅灰色石材打造,正面与侧面的红色主题文字格外醒目,详细记录着 2009 年开工、2011 年落成的历程,更明确其纪念意义 —— 缅怀青年毛泽东的革命初心,让红色精神代代相传。广场上,游客们怀着崇敬之心参观,有人与雕塑合影留存红色记忆,有人逐字研读底座文字感悟红色历史,几位老年游客还轻声讲述着与红色岁月相关的故事。我也驻足底座前,逐句品读文字,深刻体会到橘子洲头深厚的红色底蕴,以及青年毛泽东当年投身革命的坚定信念。
之后,我乘小火车前往江边步道。站在步道上,望着奔流的湘江,不禁联想到这片江水曾见证的红色过往。江面上船只往来,远处长沙城景尽收眼底,更显今日和平生活来之不易。
临近中午,我返程休整,期待夜晚的红色景致。傍晚时分,我再次来到步道,江边路灯与雕塑旁的红色主题灯光一同亮起。灯光勾勒出雕塑庄重的轮廓,与白天相比更添几分红色厚重感。江面上游船灯光与城区灯火交相辉映,仿佛在诉说着红色历史与现代发展的传承。
这场从白昼到夜晚的参观,让我对红色有了更具体的认识。白天读底座文字,了解了青年革命者的初心;夜晚看灯光,理解了红色精神能代代延续的原因。这让我明白,传承红色精神,就是要守护这份来之不易的和平,做好当下的事。
“喝水都胖”是真的吗?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5)班 郑博翀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8月10日,上海市第六人民医院举办了体重健康管理开放日活动。本次活动由营养科、内分泌代谢科及多学科肥胖症整合门诊联合开展,旨在帮助公众科学认识肥胖问题,树立健康生活理念。
不少人日常抱怨“喝水都能胖”。对此,医生指出原因主要有两类:一是饮食摄入超出实际记忆,出现“吃了很多却不自知”的情况;二是因儿童时期频繁使用抗生素导致肠道菌群失衡。前者可通过记录饮食改善,后者则需在医生指导下调整肠道环境。
那么该如何正确减重呢?市六医院内分泌代谢科的屠印芳医生介绍,体重的组成部分有脂肪、蛋白质、糖类、水、无机盐、维生素着六种基本营养成分。同时,肥胖也分成中心性肥胖和外周性肥胖,在治疗中,要先判断肥胖的类型才能够对应症状制定治疗方案。康复医学科的赵梦楚、何洁宁介绍说,减重有一种合适的方式是运动。适合用于减重的运动有3种,分别是有氧运动(是燃脂的主力),力量训练(提高肌肉力量和代谢),技能训练(可以提高大脑对神经力量的控制)。除了类型,还要讲究剂量。运动要遵循FITT原则,也就是Frequency(频率), Intensity(强度), Time(时间), Type(种类)。频率要保持在至少5次一周,强度得是中等-中高强度,一天累计10分钟,种类是有氧+力量+技能。运动的强度可以用心率来判断。运动强度的计算公式是。同时,如果运动强度的值介于65%和85%之间,那么这就是符合标准的运动。还有一种更简单的运动强度测定方法,就是如果能边运动边轻松地聊天,那就是轻度运动;如果能持续聊天但是有点喘,那就是中等强度运动。
如果要到医院去看肥胖,并不是只看单单一个科室。在市六医院的多学科肥胖症整合门诊,患者来院会按顺序来到4个诊室进行不同项目的检查。在1号诊室,医生会进行初诊,并写出一张治疗分析方便后续的检查;在3号诊室,患者做完关于饮食和心里的问卷后,打印机会马上打印出一份有关报告。在2号诊室,医生会罗列出患者的所有问题,按情况指导饮食;在4号诊室,患者会使用动感单车来评估运动情况,医生会分析、指导运动强度。在饮食管理方面,医生建议多吃杂粮、少吃精制食品;点外卖时应选择清淡、可见食材的餐食,如轻食或蔬果沙拉;购物时优先选择“爷爷奶奶认识的食品”和“离土地更近的食品”。此外,蜜饯、话梅等高糖零食应尽量避免。
“吃了能发胖的食品”也没有一个固定的标准,单单看一种食品是没有用的,要看一整天所有的摄入量。对于小朋友,减肥的手段选择一定要正确。同时,也要避免体重焦虑,不能矫枉过正。在疲惫的时候,应该及时休息。休息比运动更重要,要注重睡眠。小朋友应该抓住假期这个窗口,养成好的饮食、锻炼习惯。
在营养科,医生会使用人体成分分析仪和人体基础代谢测试车对患者进行分析。但是,由于两项测试需要的时间太长,一般都不会对患者进行完整的测试。同时,医生们还会对患者进行健康饮食的宣传。其中,最推荐的就是豆制品。同时,坚果应该控制摄入量,因为其中含有很多油脂。此外,营养科的医生还会根据患者的个人情况给出量身定制的饮食方案。
与历史相映成辉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6)班 韦辰玥 指导教师:许景然
作为一所百年学府,复旦大学不仅以学术声誉著称,更以深厚的文化底蕴熠熠生辉。在邯郸校区内,有一座承载复旦人共同记忆的重要建筑——相辉堂。它是上海市第四批优秀历史建筑之一,也是复旦大学最具历史意义的地标。
相辉堂始建于1947年,初名登辉堂,寓意对两位重要校长——马相伯与李登辉的深切缅怀。建筑为两层结构,二楼为可容纳千余人的大礼堂,一楼东侧设教室,西侧为阅览室,既凝聚了教育功能,也承载了学术与文化的交流。
最早在相辉堂发表演讲的,正是李登辉校长。他曾寄语复旦学子:“一个大学毕业生应当为社会服务,为人类牺牲。服务、牺牲、团结是复旦的精神,更是你们的责任。”这一段铿锵的话语,不仅深深铭刻在复旦人的心中,更在当时有力挫败了国民党当局企图将复旦迁往台湾的图谋。此后,苏联最高苏维埃主席伏罗希洛夫、法国总统德斯坦、美国总统里根、微软创始人比尔·盖茨等中外政要与知名人士,也曾先后在相辉堂留下重要演讲与身影。
可以说,相辉堂既见证了历史的沧桑巨变,也见证了无数复旦学子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历程。“相辉”之名,不仅是对马相伯和李登辉的永恒纪念,更象征着复旦人“服务、牺牲、团结”的责任与担当,激励着一代代学子勇挑时代重担。
今天,相辉堂依然矗立在复旦校园中央,成为复旦精神的重要象征与精神家园。在建校120周年之际,我们更应铭记“相辉”精神,不负韶华,砥砺前行,为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贡献力量。
武康大楼:老建筑里的城市活力
在上海徐汇区,武康路与淮海中路交汇处,伫立着一幢船型的老楼——武康大楼。算下来,它已经快一百岁了。大楼由匈牙利建筑师邬达克设计,1924年落成,是上海第一批外廊式公寓之一,带着浓浓的法国文艺复兴风情。1994年,它被列为上海优秀历史建筑,红砖与砖缝里,藏着城市的旧时光。
武康大楼最初名为“诺曼底公寓”,由法商万国储蓄会投资建造,居住的多为旅居上海的外国人。1953年改名后,宋庆龄、赵丹、孙道临等文化名人也曾在此居住。如今,楼里仍能看到老热水汀、木质护墙板,那些细节仿佛在诉说它从“洋楼”到“文化楼”的转变,也让这里成了名副其实的“艺术地标”。
随着城市更新,武康大楼在新时代焕发新生。2010年和2019年,两次修缮工程都力求原汁原味:红砖一块一块挑着补,电线水管悉数埋入地下,废弃车库改成了空中花园。一楼商铺延续老建筑的风格,红砖与新业态交织,让古老的外表透出新的活力。如今,这里已是人气地标:游客举着手机拍下它的“船型”身姿,本地老人搬张小凳子坐在梧桐树下闲聊,老楼与日常生活自然融在一起,透着浓浓的烟火气。
走进大楼,门口“武康大楼”的牌子旁,仍镌刻着英文“NORMANDIE APARTMENT”。一旁树形的装饰静静地见证它的变迁——从“诺曼底公寓”到如今的“城市客厅”。它不仅是邬达克建筑生涯的代表作,更是上海“修旧如旧”的典范。这里的历史,不是供人远观的摆设,而是居民窗外晾晒的衣裳,是游客手中捧着的咖啡,是小孩跑过楼道的笑声。零零碎碎的生活细节,正在为武康大楼写下新的故事。
如今的武康大楼,凭借历史积淀和时代焕新,不论年轻人还是老一辈,本地人还是外地游客,都愿意来这里停留。它像一座桥,把过去和现在紧紧相连,让人触摸、感知老上海的独特韵味。它不仅为上海增添了一份特别的气质,也为城市里的其他历史建筑提供了一条“活”下去的路径。武康大楼,正与这座城市、与居住于此的人们,一起续写属于上海的新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