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富林秋游记:近观文明的脉络
——记我校11月7日广富林文化遗址秋游活动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2)班 刘奇妙 指导老师:王佶林
2025年11月7日清晨,我校师生踏上了一场特殊的秋游之旅——走进被誉为“上海文化之根”的广富林文化遗址。这座位于松江新城北部的遗址公园,以850亩的广袤空间,串联起从新石器时代到明清时期的文明脉络,成为学生们触摸上海历史脉搏的鲜活课堂。
首先,我们参观了作为广富林的核心地标——水下博物馆。这座漂浮在富林湖上的建筑,通过现代视听技术,将“广富林考古记忆”、“上海成陆演变”等场景以沉浸式方式呈现。学生们驻足于复原的良渚文化村落前,透过光影交织的展陈,仿佛看到五千年前先民编织渔网、烧制陶器的场景。这让我们不禁感慨,原来课本上的“新石器时代”不是枯燥的文字,而是骨针、石犁这些真实存在的器物。
随后,同学们在考古展示馆内,通过半埋地下的“破损古陶”造型建筑,近距离观察不同时期的遗迹:下层良渚文化的素面陶鼎、中层马桥文化的印纹陶、上层吴越文化的青铜器……讲解员生动比喻:“这里就像一本立体的历史书,每一页都在告诉我们上海从‘滩涂’到‘国际都市’的进化历程。”
另外,此次秋游突破了传统“走马观花”的模式,通过任务卡同学们深度参与寻根之旅。各班老师分发“考古任务卡”,带领同学们在遗址中寻找特定文物线索,在探索与讨论中深入理解文明的起源。
下午时分,微微细雨中,师生们带着记录本和美好的回忆满载而归。车窗外,广富林的塔影渐行渐远,但车内关于“上海从哪里来”的讨论依然热烈。此次秋游,不仅是一次文化探秘,更是一场关于我们的家乡文明脉络的零距离观摩。是一次让我们尝试着读懂自己来处的宝贵机会。
广富林社会实践报道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3)班 张宇轩 指导老师:王佶林
提起上海,人们往往会想到外滩的万国建筑和陆家嘴的摩天大楼。但在钢铁森林拔地而起之前,这片土地又是怎样的模样?本次社会实践活动,我们走进被誉为“上海之根”的广富林文化遗址,试图拨开时间的迷雾,探寻这座城市最深的源头。
此次活动以小组为单位开展。跟随队伍行进,最令人震撼的莫过于那座似乎“漂浮”在水上的建筑。巨舰般的屋顶横跨湖面,而真正的展厅却藏在水下,需要拾级而下才能抵达。
走进馆内,时光仿佛被压缩。从远古的良渚文化到核心的广富林文化,历史画卷在眼前缓缓铺展。隔着玻璃观看那些古朴的陶罐、石犁,我并不感到遥远,反而生出亲切感——陶器上的绳纹,或许是先民劳作间按压出的印记,而那件破碎后被修复的鼎,可能曾烹煮过这片土地上最早的一餐……此刻,这些文物不再是书本上的冰冷文字,而成为可感、可想的鲜活历史。
展厅通过多种技术手段复原了先民的农耕、渔猎与制陶场景。站在水下,透过窗外粼粼水光,我突然理解了这座博物馆的设计意图:上海的文明正是这样在水的孕育中生长,在岁月的沉淀里积蓄力量,最终破土而出,绽放今日的辉煌。
走出展厅,广富林又像是一座露天建筑博物馆。徽派建筑群静立其间,高高的马头墙勾勒出优雅的天际线。在被誉为“松江最美书店”的朵云书院里,我们短暂歇脚。庭院里捧书而坐,抬头是百年雕梁画栋,低头是墨香流动,古典与现代在此交融。
这次广富林社会实践,是一次深刻的“寻根之旅”。它让我们意识到,上海的魅力不仅来自未来的速度与激情,更源自深深扎根于历史的厚度。那座水下博物馆不仅是一项建筑奇观,更像一则提醒:无论是城市还是个人,唯有不忘来处,才能行稳致远,走向更广阔的未来。
踏访广富林:在古今交织处,触摸文明的温度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2)班 张乔臻 指导老师:王佶林
秋风拂过富林湖的水面,卷起层层涟漪,也吹动了我们秋游的脚步。告别课本里的文字记载,当双脚真正踏上这片被誉为“上海之根”的土地,那些沉睡了数千年的文明密码,便在草木、流水与古建间缓缓解锁。此次秋游,我们以实践为笔、以好奇为墨,在广富林的古今交织中,开启了一场触摸历史的奇妙旅程。
走进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最先闯入视野的是一座座漂浮在富林湖水面上的“水下博物馆”。青灰色的屋顶半浸于澄澈湖水中,仅露出错落的飞檐与雕花,仿佛是从远古河床中自然生长而出。我们偶然找到了几尊憨态可掬的蟾蜍雕像,身披仿石质感的斑纹,鼓着圆滚滚的肚皮,有的前肢撑地、仰头望湖,有的半蹲在河桥下的基座上,仿佛下一秒就要纵身跃入水中,引得同行的同学纷纷驻足拍照,为古老的景致添了几分童趣。VR投影还能重现先民制陶场景,瞬间穿越6000年时光。
步入遗址核心区的考古现场展示馆,建筑外形酷似半埋在泥土中的陶罐,由三个罐体和五片陶片构成,形象生动地呼应着考古主题 。玻璃栈道下的土层清晰呈现着不同年代的文化堆积:最下层是崧泽文化时期的红陶片,中层夹杂着良渚文化的黑陶与玉琮残件,上层则散落着明清时期的青花瓷片,完整保留了从5300年前至今的沉积序列 。
在骨针广场,一尊数十米高的巨大骨针巍然矗立,直指天际,成为整个遗址最醒目的核心地标。它以广富林遗址出土的新石器时代骨针为原型,按比例放大数倍打造,通体呈浅褐色,模仿兽骨历经千年的温润质感,表面还精心雕琢着细密的天然纹理与使用痕迹,仿佛刚从先民的手中传递而来。骨针的针尖锋利挺拔,仿佛能刺破云霄,针尾则圆润厚重,稳稳扎根在方形基座上。
离开时,回望这片土地,我忽然懂得:秋游的意义不仅在于欣赏风景,更在于在行走中触摸历史的温度。从4000年前黄河流域文化与本地土著文化的交融,到如今传统业态与现代生活的共生,始终未曾改变 。而我们每一位参观者,都是文明的传承者,在古今交织的体验中,为这份厚重的文化记忆,注入属于当下的活力与温度。
广富林之行:在古今交织处,触摸上海的文化根脉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2)班 陈思瑶 指导老师:王佶林
踏上广富林文化遗址的青石板路,仿佛踏入一部立体的上海发展史。这里既有距今数千年的良渚文化遗址,又有依水而建的仿古建筑群,古今元素在此碰撞融合,成为解读上海“根与魂”的绝佳窗口。
走进展馆,入口处的玻璃幕墙倒映着湖面波光,仿佛连接着过去与现在。馆内,通过考古实物、场景复原和互动投影,我清晰地看到了广富林先民的生活轨迹:他们使用磨制石器耕种,用黑陶器皿盛物,在这片土地上创造了灿烂的史前文明。最让我震撼的是“上海第一人”头骨化石的复制品,它无声地诉说着6000多年前,先民们就在此繁衍生息,让我深刻意识到,上海并非只有现代都市的繁华,更有深厚的历史积淀。
走出展馆,湖边的古村落建筑群让我眼前一亮。白墙黛瓦的民居临水而建,木质廊桥横跨湖面,乌篷船静静地停靠在岸边,宛如一幅江南水墨画。我沿着村落小径漫步,偶然走进一家非遗手作工坊,传承人正在教授游客制作松江布。看着朴素的棉线在手中变成纹理精致的布料,我感受到了传统工艺的温度。村落里还有不少文创小店,店主将广富林元素融入现代设计,书签、明信片上的遗址剪影、文物图案,让传统文化以更年轻的方式被铭记。
这次实践让我对“文化传承”有了新的理解:广富林没有将历史封存于博物馆,而是让古老文明与现代生活共生。这里既有考古遗址的庄重,又有田园村落的惬意,更有文创产业的活力。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不仅要走进历史遗址,更要成为文化的传播者,让更多人了解上海的“根”,让传统文化在传承中焕发新的生机。
越六千年,邂逅广富林的“水下家园”
——小记者秋日社会实践报道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班 常琪涵 指导老师:王佶林
秋雨绵绵,诗意盎然。本周五,我们期盼已久的秋季社会实践如期而至,目的地是承载着“上海之根”奥秘的广富林文化公园。在这场时空穿梭之旅中,最让我震撼的,莫过于那座如同“时光胶囊”的广富林文化展示馆。
跟随着导游的脚步,我们仿佛踏入了一条逆流的河,直抵六千年前的上海。展厅内最壮观的景象迎面而来——一片静谧而神秘的“水下家园”。在幽蓝色的灯光映照下,古老的房屋地基在水中静静伫立,轮廓若隐若现,仿佛在无声地诉说着遥远的故事。导游告诉我们,这些是先民们智慧的结晶——“干栏式”建筑,他们用木桩将房屋架高,巧妙地抵御潮湿与野兽,在此建立了最早的家园。
眼前的复原场景瞬间“活”了起来:我仿佛看到,先民们在这片土地上辛勤劳作,男人们在湖畔手持石矛,目光专注地捕鱼;女人们则在屋前用朴拙的陶罐烹煮食物,或用原始的织机织就遮体避寒的布匹。我凑近展柜,惊喜地发现那些陶罐上,装饰着一道道清晰的绳纹,古朴而美丽。最让我惊讶的是,导游指着碳化的稻谷标本说:“看,我们的祖先在那时就已经开始种植水稻了!”这一刻,彻底颠覆了我的认知——上海的历史并非始于一个小渔村,早在六千年前,灿烂的农耕文明曙光就已在这里绽放。
这次社会实践,于我而言是一次深刻的寻根之旅。它让我真切地触摸到脚下这片土地的厚重历史。回望窗外现代化的都市天际线,再凝视展厅内那簇象征文明起源的“篝火”,我心中充满了敬畏与自豪。是那些勤劳智慧的广富林先民,在这里点燃了文明的第一堆星火,他们是这片土地上当之无愧的开拓者。这趟秋雨中的穿越之旅,让我收获满满,毕生难忘。
秋游记——探寻广富林之旅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5)班 刘子珺 指导老师:王佶林
十一月的秋雨如烟似雾,带着若有若无的沁凉,将广富林遗址晕染成一幅朦胧的水墨画。清晨,满怀期待的同学们搭乘大巴抵达这里,车窗外的青灰色屋顶在雨雾中若隐若现,在湿漉漉的水影里低吟曼舞,引导我们探索“上海之根”——广富林。
我们小组的第一站,是早已在研学单上标记好的骨针广场。刚走进广场,一根巨大的鹅黄色骨针雕塑便映入眼帘——它笔直地矗立着,在细雨的冲刷下泛着柔和的光泽。沿着蜿蜒的小石道走近,才发现雕塑底部环绕着一圈小巧的喷泉,水珠溅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的声响。仰头望去,骨针顶端的大孔格外显眼,那孔洞宛如一道可以穿越古今的时空之门,将六千年前居民缝补衣物的日常与今日参观的我们,悄然连接在一起。隔着时空,遥想古人,如何勤恳打磨骨头、细细研磨打孔,穿针引线,实现文明的一小步前进。
告别骨针广场,我们稍作休息,向下一个目的地进发。漫步上了大唐桥,站在桥上往下望,心旷神怡。很快,池边一只陶土捏成的蟾蜍吸引了所有人的目光。作为镇水神兽,它本应带着威严大气的气场,可眼前这只却圆滚滚的,眼睛微微眯起,嘴角仿佛藏着笑意,一副憨态可掬的模样。“它好像在发呆呀!”有同学忍不住打趣,大家顿时被这可爱的模样逗笑,纷纷掏出相机记录下这意外的萌趣瞬间。
然而,研学计划单上还有一只神兽未找到,它究竟在哪里呢?我们沿着湖边兜兜转转,雨水打湿了鞋面也毫无收获,只好暂时坐在长椅上,围着研学单仔细研究图片。“你看,这个驮着石碑的,应该是赑屃吧?”一位同学指着图片上的神兽说道。“对,我记得赑屃喜欢待在水旁边!”另一位同学立刻补充。“那我们再看看地图,湖边附近有没有石碑?”大家你一言我一语,很快确定了大致方向。稍作整顿后,我们再次出发,沿着湖边的步道慢慢搜寻,可眼看时间一点点过去,依旧一无所获。就在大家有些泄气,准备向其他小组求助时,走在最后的组长突然喊道:“你们看!那是不是!”我们顺着她指的方向望去,只见不远处的陈子龙纪念馆前,一座石碑静静立在水边,碑下那只昂首挺胸、背着碑身的神兽,正是我们找了许久的赑屃——它的鳞片纹路清晰可见,爪子上飘逸的毛仿佛一小撮跳跃的火焰,与雨水交织成千年的美学涟漪,也透着一股沉稳的力量,与方才的“发呆蟾蜍”形成了有趣的反差。
雨渐渐小了,夕阳透过云层洒下微光,我们坐在赑屃旁的石阶上,分享着一天的见闻。原来,广富林的魅力不仅藏在千年的遗址里,更藏在雨中寻找神兽的期待里,藏在小组协作的默契里。这场带着雨雾湿气的社会实践,不仅让我读懂了文物背后的上海历史,更收获了一份独一无二的快乐记忆。
踏着六千年土层,赴一场文明之约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5)班 陈梓文 指导老师:王佶林
“原来上海的历史,能追溯到6000年前。”站在广富林文化遗址公园的入口处,望着远处半浸在水中的博物馆屋顶,我对“上海之根” 的好奇,终于有了奔赴实地探寻的机会。
沿着石板路走向核心区域,水下博物馆的独特设计率先抓住了我的目光。走进馆内,踏上透明的玻璃栈道,脚下便是距今4300至5300年的广富林文化遗址土层,仿佛还留存着先民生活的气息。身旁的展柜里,一件件文物静静陈列:打磨得光滑圆润的石器,想必曾被先民握在手中开垦土地;纹路精致的陶器,或许装过收获的谷物、清甜的泉水;还有小巧的骨器,细节处藏着古人的生活智慧。这些文物见证了长江下游文明从“刀耕火种”到“定居生活”的漫长进程。
“你们看这些支撑茅屋的圆柱,它们不仅是支撑草屋的立柱,更是划分村落的标志。这些圆柱在不同时期,经历了不同的变化。”讲解员指着展厅里一根根竖立的圆柱说道,“在远古时期,先民们制作的圆柱大多是不规则的圆柱形,他们用泥土加固圆柱,使其更加结实,但在泥土涂抹上去时,难免会留下不规则的坑洼。而到了古代,老百姓制造的圆柱则大多变得光滑圆润,他们利用工具砍伐树木,削去树皮,使圆柱表面平滑。通过这两根圆柱的差异,我们可以清晰地看到时代的进步,以及人们所使用工具的不断演变。”
听着讲解,我忽然意识到,我们所熟悉的上海,并非一开始就是繁华的都市。6000年前,这里的先民在水边搭建房屋,而今天的我们,依然在这片土地上延续着“创造”与“传承”的故事。从远古的茅屋到现代的高楼,变化的是生活方式,不变的是这片土地上生生不息的文明火种。
这次实践之行,让我对 “历史” 有了全新的认知:它不是课本上冰冷的年代与名词,而是能被触摸、能被感知的鲜活存在。作为新时代的青少年,我们既是文明的见证者,更应是传承者。
离开广富林时,我回头望了一眼那座水下博物馆。它像一座桥梁,一头连着6000年的过去,一头通向充满希望的未来。而我们,正走在这座桥梁上,带着历史的馈赠,奔赴属于我们这代人的文明新程。
千年广富林,今朝实践行
——小小复旦人的第一次社会实践活动报道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袁梦希 指导老师:王佶林
“现有广富林,后有松江史;现有松江府,后有上海滩”今天,就让我们带着导游为我们分享的民谚,一起走进“上海之根”,广富林文化遗址吧。
今日,我校初中部六年级学生前往了广富林展开秋季社会实践活动,深入了解了这个“古今交融的宝殿”感受到了它独特的魅力和深厚的文化底蕴。
在参观时,我们发现了在四千年前这里就已是文化交融之地。从20世纪50年代村民挖河时发现的陶片,再到2006年正式定名“广富林文化”,在到2018年对外开放成为4A级景区。它完成了从考古遗址到文化地标,最后到研学基地的华丽蜕变。
我们首先参观了这里的“水下博物馆”,它建在广富林水下六米到九米不等,形势十分独特。首先映入眼帘的是金字塔形的屋顶,它半面浸在湖面上,仿佛是一名远古时期的守卫,默默的守护着这份珍贵的文化。步入地下展厅,现代的视听技术让历史“活”了起来。大荧幕上播放着原先人民在农田上勤劳耕作和渔民们在海边捕鱼的场景。此外展馆中还有一个为我们科普上海松江古称——“云间”的展馆。它作为上海松江的古称核心原因是这里的地理风貌与历史典故。
根据介绍,我了解到松江境内有天马山、佘山等“九峰”错综分布,这些山丘在长江三角洲中拔地而起,地势相对高耸。古时候这里气候湿润,山林间常年云雾缭绕,山丘就仿佛在云端之上形成了“九峰云间出”的美景。场馆内为了让我们了解这一场景,还贴心的为我们准备了实景动画。让我们更加生动的理解了它名称的由来之一。此外,“云间”这个古称还要靠陆云的推送。相传陆云年轻时曾在松江九峰间隐居读书,那时候他常以“云间陆士龙”自称。后来他的名声远播天下,“云间”也随着他的名声流传开来,后来逐渐成为了松江的别称,沿用至今。“云间”这个别称不仅凸显了松江地貌的灵秀气质还承载了松江深厚的文化底蕴。
还有一个地标性建筑令我们十分震撼——骨针广场。广场中央屹立着一根高达15米的古筝雕塑。这个古筝是根据保护林遗址出土的代表性文物原型制作的。上面有一个圆形孔洞,下面呈锥形。是先人编织衣物渔网的工具,是人类最早的缝纫工具,它的出现和使用标志着人类文明又向前迈了一步。它不仅代表了广富林文化遗址的历史悠远,也成为了广富林文化的重要象征。
离开时,夕阳为富林塔镀上金边,湖面的屋顶与水中的倒影相映成趣。这是一场跨越四千年的相遇,我们知道,文化遗产并非是静止不动的古董,而是鲜活流动的文化血脉。作为一名小小复旦人,我们既要做遗址的守护者,更要做文化的传播者,让“上海之根”的文脉在实践活动中不失色彩,永远流传。
春游双奇遇:骨针下的欢笑与雪域里的欢舞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班 郭青澄 指导老师:王佶林
春日的阳光暖意融融,我们小组七位同学背着书包走进广富林遗址,期待已久的春游正式开始。
第一站是骨针广场。远远便能看到标志性的巨大骨针雕塑矗立在中央,走近后更显壮观。浅褐色的雕体上刻着细密纹路,顶端尖锐,仿佛刚从远古的时光里被重新“出土”。我们在骨针前合影,记录下这座象征古代工艺与文明记忆的重要地标,并简单观察了雕塑的结构与设计特点。
在前往游客中心时,一阵清脆的铃声与鼓点吸引了我们的注意。馆内正进行来自西藏定日县的民族舞蹈交流活动,舞台上叔叔阿姨们的舞步充满了活力,时而像雄鹰展翅,时而像骏马奔腾,甩动的长袖在空中划出优美的弧线,展现出独特的地域文化魅力。我们在前排观看,并热烈鼓掌,近距离感受到了来自雪域高原的艺术热情。
表演结束后,我们在“西藏定日县文化交流”背景墙前留下合影,作为这次文化邂逅的纪念。同学们讨论着刚才舞者们的舞蹈动作和服饰特点,对这场意外的第二重“奇遇”惊喜不已、赞叹连连。
下午两点,我们在游客中心与大部队集合,登上返程的大巴。同学们互相分享见闻,翻看照片,总结着今天的体验。窗外景色缓缓后退,春游的轻松氛围仍在车厢里流动。
这次春游的“双奇遇”让我们在同一天里既触摸了远古文明的痕迹,也感受了高原民族的艺术风采。它不仅带来欢乐,更让我们在自然、历史与文化之间获得了难忘的收获。
广富林探秘记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6)班 姚雨皓 指导老师:王佶林
周五一早当大巴车穿过氤氲的雨雾,“上海之根”广富林的青灰色屋顶渐次映入眼帘,我们攥着研学任务单,一场兼具挑战与惊喜的时光寻访之旅正式开启。
一踏入遗址,水下博物馆的奇特轮廓便牢牢锁住目光。黑瓦屋顶半浸湖面,波光倒映其间,透着说不出的静谧与神秘。步入水下展厅,微凉空气裹挟着历史气息扑面而来,玻璃展柜里,新石器时代的石斧刃口还留着劳作痕迹,边缘的细小纹路诉说着当年开垦的艰辛。商周陶罐整齐排列,表面绳纹清晰可辨。最让我震撼的是“上海第一人”头骨化石复制品,眼眶轮廓凝着远古目光,牙齿的磨损痕迹清晰可见,让我们真切感受到文明的厚重。
按任务单提示,寻找“守护神兽”成为首要挑战。“出发去骨针广场!”组长一声令下,我们踩着湿滑石板路迫不及待前行。远远就看到一根巨大的鹅黄色骨针雕塑矗立雨中,像定海神针守护着遗址,底部喷泉溅起的水花落在青石板上,发出清脆声响。我们围在雕塑旁研究研学单,顶端的孔洞在雾中若隐若现,仿佛能透过它看到先民穿针引线的场景。组长盯着雕塑细节,轻声念叨:“太神奇了,古人用骨头就能做出这么精细的工具!”
沿湖步道前行,细雨拂面带来凉意,却挡不住探索热情。突然,池边一只圆滚滚的陶土蟾蜍吸引了大家目光,它眯着眼睛,嘴角似藏笑意,憨态可掬。“这是镇水神兽吧!”我大喊着跑过去,大家围拢过来,看着它鼓鼓的肚子,有同学打趣:“它好像在发呆!”轻松的笑声驱散了今天的疲惫。
寻找第二只神兽格外曲折,按提示它常出现在屋檐或石碑旁,我们沿着古建筑群反复搜寻,雨水打湿裤脚也毫不在意。几次误认屋檐上的瑞兽,又一次次失望离开,大家难免有些泄气。“它喜欢驮着东西待在水边!”组长冷静梳理线索,我们立刻奔向陈子龙纪念馆。果然,水边石碑下,一只神兽昂首驮碑,鳞片纹路清晰,爪子绒毛栩栩如生,我们欢呼着核对特征,在任务单上郑重打勾,圆满完成任务。
夕阳洒落金光,我们坐在湖边石阶上,分享着一天的见闻与收获。这场雨雾寻访,让我们触摸到六千年文明印记,见识了古人的智慧,更在小组协作中学会了坚持。广富林的每一块石板、每一件文物,都在诉说着上海的过往,而我们,正用文字与镜头记录,唤醒这些沉睡的历史故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