聚焦课堂与作业,探寻语文新路径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语文教研组开学系列研讨活动纪实
金秋九月,书香徐汇。我校语文教研组以“提升课堂效能、深化作业研究、推进跨学科探索”为目标,连续举办了两场教研活动:从课堂到作业,从单科到跨学科,展现了我校语文教学的探索与思考。
课堂研讨:直面双新挑战,生成真实课堂



9月11日上午,我校六、七年级语文教师王佶林、孙进、陆天琪,围绕写作与阅读开展组内教学交流。课堂中既有语言文字的品味与分析,也有写作方法的梳理与实践,展现了教师们在“双新”背景下的教学探索。



活动特邀专家陈妍、尤敏华到校点评。专家指出,写作教学应以情感表达为核心,以素材积累为基础,技巧只是辅助。课堂不应止于知识梳理,更应激发思维探究与学习生成。教师要敏锐捕捉学生的闪光点,保护想象力,提升语言文字的敏感度。专家建议教师循序渐进传授方法,拓展课堂容量,注重素材积累和个性表达。
创新研讨:立足校史育人,深化目标进阶
9月16日下午,语文教研组全体教师围绕“初中语文教育实践创新研讨”这一主题,开展教研活动。活动中,储名方、王楠老师展示了“校史育人视域下语文跨学科任务群”课题研究的实践成果。王建军老师介绍了在校龙头课题引领下,语文教研组老师们围绕“目标进阶作业”的分层设计研究课题申报情况。于静老师结合暑期“语文加油包”的设计和批改情况进行了反思交流。黄瑞雪老师则结合七年级语文备课组工作计划和大单元作业设计,交流了备课组在分层作业设计中的思考与实践。



与会专家曹老师在点评中充分肯定了我校的探索,并建议教师厘清目标、活动、情境与成果的关系,进一步完善分层标准与评价体系,推动跨学科作业开发与成果转化。此外,专家强调课堂改进还应立足学情证据,教师要通过诊断性任务了解学生真实水平,明确学生知识与能力的缺口需要进行重点补充,并在此基础上设计支架,使课堂的每一个目标具体又可测,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成功的概率。
展望未来:聚力教研,行稳致远
两场研讨一脉相承,为我校语文教师提供了更加具体的改进方向:课堂上,教师们注重语言规律、保护想象力,追求生成性学习;作业中,探索“基础——探究——实践”三层递进模式,拓展跨学科融合路径。
教师们在交流中意识到,真实课堂的生成需要有逆向设计的思维;课堂教学要让学生在范文阅读中学会抽取框架、在写作任务中掌握信息整合与提纲撰写的策略。大家普遍表示,今后的课堂实践将更多追问“带学生去哪里”,并通过可操作的目标与证据支持,让语文课堂真正成为学生思维与表达成长的现场。
未来,语文教研组将继续扎实推进研究与实践,不断提升语文教学的深度与温度,推动课堂生成,努力打造更具活力的真实课堂。
撰稿:方明
摄影:朱高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