航天科普馆观后感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2)班 孙傅辰
周一是整个星期美好的开端,这周一学校组织我们去参观航天科普馆,这是一次难忘的体验。
我静静地守在幕布前,眼睛紧紧盯着幕布,心仿佛已经随着火箭飞到了太空。只见那一艘艘载着希望与梦想的飞船,像勇敢的骑士,向着神秘的空间站进发。
当飞船逐渐靠近空间站时,每一个动作都像是在进行一场精密的舞蹈。那对 接的瞬间,没有丝毫的声响,却仿佛有一股强大的力量直击我的心灵。我看到机 械臂缓缓伸出,像一只温柔而坚定的大手,精准地抓住目标。它们之间的对接严 丝合缝,就如同两块完美契合的拼图。这对接的背后,是无数科学家日夜的钻研, 是无数次失败后的重新起航。他们用智慧和毅力,在宇宙中搭建起了中国空间站。
这次参观航天科普馆,我心中种下了一颗航天梦的种子。这次中国空间站的 对接,不仅仅是飞船与空间站的连接,更是我们梦想和未来的连接。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杨凯文
2024年1月13日,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初中部的学生们前往上海闵行的航天创星港,开展了一场以“激发航天梦想”为主题的研学活动。本次活动通过参观与讲解,将复杂的科学知识转化为通俗易懂且趣味十足的内容,为学生们带来了一次难忘的太空之旅。
上午8点整,初中部全体学生从校内乘车出发,经过约75分钟的车程抵达航天创星港。活动伊始,同学们观看了一部有关人类飞天梦的大型纪录片。影片从文化象征中的月亮讲起,讲述了不同文明对月球的憧憬和探索热情。在不同的文化中,月亮有着不同的象征:比如月亮是婚姻女神、丰收女神、生育女神、纺织女神。除此之外,嫦娥奔月的传说和飞天第一人万户的故事也激发了同学们对古代飞天梦想的敬意;后来,伽利略通过改进望远镜揭示了月球的真实面貌,让人们开始以科学的视角看待这颗“玉盘”。影片还生动展示了我国航天事业的辉煌成就,从“东方红一号”的发射到“长征”系列运载火箭的突破。逼真的特效让人仿佛置身于太空,遨游于群星之间,激发了学生们对宇宙探索的浓厚兴趣。
在讲解员的带领下,同学们还了解到月球对地球的巨大影响。月球使地球每10万年自转速度减少1.5秒。可别小看这1.5秒,在地球的46亿年间,地球的自传时间减少了69000秒,相当于19个小时。而如果没有月亮,地球的自转速度将是现在的5倍。地球在如此高的自转速度下,如今的文明将不可能存在讲解员还介绍了中国航天中的“八院”。“八院”是指航天机电、航天能源、科创公司、空间公司、申航公司、建筑设计院、健康管理中心和上航实业这八大部门。
在参观过程中,同学们见到了展馆的镇馆之宝——“萤火一号”的备用机。讲解员深入浅出地解释了备用机的作用和“萤火一号”任务的历史遗憾,以及中国航天如何在失败中汲取经验,发展出自主研发的“长征”系列运载火箭。最后,老师告诉同学们中国航天日是每年的4月24日。因为在1970年4月24日,“东方红一号”成功发射,并进入预定轨道运行,至今仍在环球轨道上运行。
通过此次研学活动,同学们不仅了解了中国航天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科技成就,更被一代代航天人不懈努力的精神深深感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