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索植物微观世界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沈叶宸 指导教师:许景然
3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植物分子社团的同学们迎来了一场充满趣味与知识的社团活动,深入探索植物细胞的微观奥秘,并对上周亲手嫁接的植物进行了细致观察。
社团前半部分, 同学们来到社团的种植区,查看上周亲手嫁接的植物。经过一周的悉心照料,部分嫁接植株已经开始长出新芽,这一景象让同学们欢呼雀跃。大家围在植株旁,仔细观察嫁接部位的愈合情况,交流嫁接过程中的经验与教训。指导老师也在一旁耐心指导,为同学们解答疑问,并鼓励大家继续精心呵护这些嫁接植物,见证它们的成长。
随后,马老师借助精美的图片和生动的视频,详细地为同学们讲解了植物细胞的基本结构。从保护细胞的细胞壁,到掌控细胞活动的细胞核,再到进行光合作用的叶绿体,每一个细胞结构都如同一个精密的微型工厂,在植物的生长过程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同学们聚精会神,不少同学还认真做着笔记,遇到疑惑之处,纷纷举手提问,现场学习氛围热烈。
这次社团活动,不仅让同学们对植物细胞的结构和功能有了更深入的认识,也通过嫁接植物的实践活动,培养了同学们的动手能力和对植物学的浓厚兴趣。相信在未来的社团活动中,同学们将继续探索植物的奥秘,在植物学中收获更多的知识与乐趣。
植物社团——自然微观世界大爆料!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1)班 肖淇菱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3月28日星期五,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六年级植物社团的同学们迎来了一次有关植物的秘密课堂。
教室中放有许多在上次课堂中同学们亲手嫁接的各种植物幼苗,每一株都姿态各异。在课程最开始同学们走进教室时,看到那一盆盆翠绿的植物,无一不兴奋至极,寻找着属于自己的那一盆。马导师在做完自我介绍后耐心地给同学们一一讲解着植物幼苗的状态,随后便进入了正式的课堂。
马导师先抛出了一个问题——生命是由什么构成的,经过同学们的激烈抢答后,答案均各不相同。然而这时,有一句贯穿了整堂课的句子出现了:“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有同学认为这句话充满疑点,但在后续的课程中,导师把这些疑点都逐个击破了。
导师一共讲解了“显微镜的发展过程”“细胞的同一性”“各种细胞器的构造”和“已知最小和最大的细胞”四个话题。据采访,我们得知其中由一名同学十分积极,当导师问出“世界上最大的细胞是什么”这个问题时,他高举右手,瞪大双眼,好似再也按耐不住内心的激动一样。在其他同学说出很多不完全正确的答案后,终于轮到他回答了。他一下子跳了起来,用最洪亮的声音说出了正确答案——鸵鸟蛋。另外,“已知最小的细胞是什么”这个问题也难倒了同学们。马导师笑着将PPT翻页,一个形状像毛毛虫似的细胞忽现在屏幕中,“是支原体!”同学们惊呼着。快乐的时间总是短暂的,随着这页PPT的翻页,这堂奇妙的课程也悄然进入尾声。
这样有趣又富有探索意义的课堂,不仅让同学们感受到植物与细胞的奇妙魅力,更激发了他们对未知生物世界的好奇与热情。同学们期待未来能有更多类似的课程,继续传承科研精神,不断探索自然的奥秘。
“一切生命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3)班 曾澄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3月28日,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组织了一堂主题为“微观世界探秘”的社团课程,由中国科学院分子植物卓越创新中心的马弘泽老师为同学们讲解。
马导师由“生命是什么?”这个问题出发,介绍了约300年前生命被分成动物、植物、菌类三大类,所有生命都由细胞构成。史上第一次观察到已死亡的植物细胞的是英国的罗伯特·胡克,他设计了一台复杂的复合显微镜并观察到了死亡的树皮细胞。而史上第一次成功观察到活细胞的是荷兰的列文虎克,他被称为“显微镜之父”。1838年到1893年“细胞学说”由施莱登和施万创立。
马导师接着为我们解释了什么是细胞。他说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都由细胞构成,细胞是形态各异,大小不一的。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它的体积仅有0.1到0.3微米;最大的细胞是鸵鸟蛋,它的体积是支原体得30,000,000倍。所有细胞的共同之处是由相同的化学元素组成;由相同的遗传装置DNA为模板合成蛋白质;有相似的基本结构以及一分为二的分裂方式。之后马导师还为我们介绍了动物细胞、植物细胞、菌类原核细胞的基结构(如图),并讲解了质壁分离实验。此实验是通过往植物细胞上滴加高浓度蔗糖溶液让细胞失水从而与细胞壁分离。此实验让我们知道了细胞膜才是细胞最重要的外部保护结构。细胞壁的作用是维持细胞形态,帮助细胞防御病原侵害等。
最后,马导师介绍了细胞骨架、线粒体、叶绿体等结构在细胞中的作用,并送给我们一句话“一切生命中的问题都要到细胞中去寻找答案。”
探秘微观世界,细胞自有答案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4)班 沈泽辰 那霆阳 指导教师:许景然
还记得上次“彩蛋”环节吗?还记得上次我们精心嫁接的植物吗?它们当中大部分存活了!但是这些被嫁接后的植物都很脆弱,如果没有吸收到矢量的营养,就会奄奄一息。嫁接过程的关键在于“嫁接处”,两株植物一定要精确吻合,才能继续生长。在生长过程中,“本体”也起到了重要作用,嫁接体的“粮食”都由它来“投喂”。如果发现植物一部分开始泛黄,那么差不多也就无力回天了…
今天为我们授课的,是年轻的马老师。他为我们讲述了第一个通过显微镜发现细胞的人、细胞中的几个“最”,再给我们复习了一遍各项动植物细胞器的功能和作用。
第一个发现细胞的人——
早在1665年,罗伯特胡克根据英国皇家学会的资料自行设计了一套复合显微镜他是第一个从显微镜下观察到树皮死细胞的人。很巧的是,名叫列文胡克的人是第一个观察到活细胞的人。那时候,我国还处于清代,是一个科技尚未成熟的时代,这种“发现”绝对是一大壮举。当时的科学家认为“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组成,细胞是生命活动的基本单元,一切生命都是由细胞构成”。这一认识延续至今。
细胞中的几个“最”——
世界上最小的细胞是支原体,他们的直径只有0.1-0.3微米,最大的细胞是直径5-7厘米的鸵鸟蛋。最大的细胞是最小细胞的三千万倍。
动植物细胞器功能——
核糖体是蛋白质的生成机器。内质网和高尔基体是蛋白质的加工车间。溶酶体是细胞中的大胃王,负责清理“垃圾”。叶绿体只在植物细胞中存在,它负责光合作用,把二氧化碳变为葡萄糖。线粒体则是能量工厂,它是能量的来源。细胞骨架是物质运输的轨道。
最后,马老师的一句话让我们印象深刻,“一切生命的问题都要到细胞里寻找答案”。
实验操作勿乱来,课题报告有章法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六(5)班 郑博翀 穆景瑜 指导教师:许景然
为提升七年级学生课题报告撰写能力,助力综评填报取得优异成绩,近日,学校携手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共同推出了一系列视频微课,向同学们详细介绍如何高质量地完成一份课题研究报告。
一份优秀的课题报告不仅能有效展示研究成果,促进知识的积累和交流,还有助于推动学科发展,产生社会价值,更能够提升个人的思考、研究与表达能力。但是,一份好的课题报告需要含有很多要素。首先是准确、简洁的标题,以直观体现研究内容;其次是对研究目的、方法、主要成果和结论进行简洁概括的摘要;同时应列出关键词,便于信息检索。此外,报告中还应详细阐述研究背景与目的,清晰地展示研究过程和方法,以及深入的结果分析和讨论。
在微课中,老师特别强调了撰写课题报告的具体步骤:在开展研究前,需要精确选题,回顾相关文献,明确研究目标;确定研究设计与方法,细化研究问题与研究变量;研究过程中,应采用科学的手段如调查问卷等方法收集数据,数据收集完成后要进行分类、标注与校验,并结合专业工具实施定量和定性分析。
在报告撰写环节,老师指出,研究成果的呈现应当准确、清晰,与数据紧密结合;讨论环节则应与结果紧密相联,体现研究成果的价值和意义。在语言表达方面,老师还强调了课题报告语言应规范严谨,表达客观中立,避免主观臆断。此外,良好的逻辑结构和清晰的布局也同样重要,报告中应合理使用过渡语,以增强表达连贯性与逻辑性。
最后,老师提醒同学们在撰写报告时必须注意引用规范,清晰区分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保证引用文献的信息完整,并关注最新研究动态,以体现报告的专业水准。
本次微课有效地帮助同学们掌握课题报告撰写技巧,为提升学生的学术能力和综评表现奠定了坚实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