方寸之间 见大脑天地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七(3)班 曾澄 指导教师:许景然
2025年9月26日下午,复旦大学脑科学研究院的邰一琳老师以《大脑的结构与功能——小鼠脑片标本的制备》为主题,为脑科学社团的同学们带来了一节兼具理论与实操的精彩课程,并带领大家亲手体验了小鼠脑片标本的制作过程。
课程伊始,邰老师首先向同学们介绍了被誉为“现代神经科学之父”的圣迪亚哥·拉蒙·卡哈尔。她讲述道,卡哈尔年少时曾梦想成为画家,虽与父亲意见相左,却在一次偶然中观察到神经元结构,从此被其深深吸引,认为人脑是“最美丽的艺术品”。正是他首次绘制出神经元及其连接示意图,为后世神经形态学研究奠定了基础。这段科学与艺术交织的故事,让同学们对脑科学的美学维度有了更深的感悟。随后,邰老师详细讲解了小鼠脑片标本的制备流程,并分发实验材料。每一片小鼠脑片的厚度约为50微米,浸泡在保存液中,颜色乳白,质地柔软,宛如一片片微缩的水母切片。在老师的指导下,同学们使用毛笔小心翼翼地将脑片转移至载玻片上,并尝试将其展平。这一步骤难度不小,由于多数同学是初次操作,缺乏经验,不少人在展开过程中不慎将脑片撕裂或折叠。大家全神贯注,反复调整,现场气氛既紧张又专注。

展平后的脑片需用无菌纸吸去多余水分,再滴上封片剂。因设备有限,滴加封片剂环节由邰老师统一操作。之后,同学们用镊子轻轻盖上盖玻片。老师特别强调,这一动作必须缓慢平稳,否则极易损坏脑片结构或产生气泡,影响标本质量。最后,大家用透明指甲油封固玻片两端,待其自然晾干,一个完整的小鼠脑片标本便制作完成。
由于本次制作的脑片未经过染色处理,无法直接在显微镜下观察神经元结构。邰老师特意准备了已染色的样本供大家观看。在显微镜下,神经元呈现出蓝紫色的小点,彼此之间通过细密交织的突触相连,宛若星空中的繁星与脉络,既神秘又瑰丽,令同学们惊叹不已。

本次活动不仅让同学们亲身体验了神经科学研究的初步操作,更激发了对大脑微观结构的浓厚兴趣。大家纷纷表示,期待未来能有更多机会走进实验室,感受脑科学的魅力。
电阻色环奥妙多,同学计算锻心智
复旦大学附属徐汇实验学校 七(5)班 郑博翀 指导教师:许景然
每周二下午,趣味电子实验社团的教室总是充满欢声笑语。下课铃一响,来自各个班级的同学们便飞快赶到图书馆旁的社团教室,分组坐好后,迫不及待地打开材料箱,期待着新一堂实验课程的开始。
本节课,刘老师带领大家认识了常见的电子元件——色环电阻。这种电阻器在电路中运用很广泛,通过不同颜色的色环排列组合,能够清晰地让使用者指导这一枚电阻的阻值。材料箱里的电阻已经实现按照不同色环排列好,使用不干胶固定。材料箱里配备的电阻都是五色环电阻。这种电阻的精度相比四色环电阻要更高一些。
电阻阻值的计算也是有方法的。先按照从左往右的顺序,读出五色环电阻前四位颜色代表的数值。在分辨方向的时候,可以用给颜色排序的方法来轻松完成。颜色越深(比如黑色、棕色),代表的数值就会越低,一般来说,色环电阻都是从左往右,从小到大。计算方法就是从左往右把前三位数值组成一个三位数,同时乘以第四个色环所代表的乘数。在需要的情况下,还可以通过最后一位的色环来检验误差。讲解结束后,同学们立即动手实践。课堂上,小插曲不断:有同学发现电阻从不干胶贴纸上脱落,刘老师便耐心示范如何重新收纳;还有同学在计算阻值时遇到数据异常,老师提醒大家借助万用表测试并与计算结果对比。
课程结束后,同学们激动地在贴纸上写满了自己计算出的数值。通过这次学习,大家不仅掌握了色环电阻的识别与计算方法,还学会了使用万用表验证数据,动手能力和科学素养都有了新的提升!